关于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7:20:23   浏览:950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

国经贸运行[2002]288号



关于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经委),盐业主管部门(盐务局、盐业管理办公室):

  最近,一些地方经贸委和盐务局以及盐业企业反映,当前盐政管理职能混乱。为加强食盐产销管理,防止伪劣食盐冲击市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就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职能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机构改革和国家经贸委机关内设机构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0〕81号)规定,原国家轻工业局撤销,其行政职能包括盐业管理职能已并入国家经贸委,我委经济运行局加挂盐业管理办公室牌子。

  二、根据《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63号)“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碘盐加工、市场供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和《食盐专营办法》(国务院令第197号)“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食盐专营工作”等规定,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全国盐业行业管理、盐政执法监督;负责发放食盐定点生产证书和运输准运证,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盐业管理部门发放批发许可证;配合国家计委提出食盐年度计划建议草案,在计划下达后组织实施;配合质检总局和卫生部加强对食盐产品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中国盐业总公司要实行政企分开,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依法经营,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对中国盐业总公司的要求,也是今后各级盐业公司实行政企分开的努力方向。(完)

二OO二年五月十四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报社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

新闻出版署


报社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
1992年1月21日,新闻出版署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对报社记者站的管理,根据《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记者站”是指报社根据新闻采访需要常驻编辑部以外地区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三条 记者站可在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记者站不得进行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更不得利用其名义从事广告、赞助、开办经济实体或进行其他经营活动。
第四条 记者站必须经过报社申请并得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履行登记注册手续后,方可建立。除记者站外,报社不得建立分社、社外编辑部或其他派出机构,有特殊情况需建立的,须经新闻出版署批准。
记者站不得再设立其他分支机构。
第五条 可以申请建立记者站的,必须是出版编入“国内统一刊号”(CN××-××××)、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报纸的报社。持“内部报刊准印证”的报社,一律不建记者站。
第六条 记者站的建站范围:
(一)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主办的全国性报纸,可在省会和计划单列城市建立记者站,一般不在上述规定范围外(包括经济特区)建站。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可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区(市)建立记者站,除因特殊需要外,一般不在省外建站。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区(市)党委机关报,可在本地区(市)的县(市)建立记者站,一般不得跨地区建立记者站。
(四)各省厅(局)办的报纸、县委机关报、省及省以下的专业性、行业性报纸及其他报纸一般不建记者站。
第七条 中央单位的报社在规定范围内建立记者站的,须经建站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个别确因特殊需要必须在规定范围外(包括经济特区)建站的,须向建站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申请,提出需要在建站地区进行长期采访的充分理由,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建站。审批机关对这类建站申请,应从严审批。
第八条 地方单位的报社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建立记者站,须经建站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正式同意,并经本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九条 地方单位的个别报社,因特殊需要,必须在规定范围以外跨省建立记者站的,须向本省和建站省双方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申请,提出需要在建站地区进行长期采访的充分理由,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建站。审批机关对这类建站申请,应从严审批。
第十条 建立记者站,应由报社向审批机关提出正式书面申请,其内容包括:
(一)建立记者站的理由;
(二)报社主管部门对建立记者站的批准文件;
(三)记者站工作人员简况;
(四)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记者站人员编制的证明文件;
(五)记者站经费来源的有关证明;
(六)办公场所情况。
上述六款内容不全或申请不实的,审批机关可拒绝审批。
第十一条 经批准建立的记者站应持审批机关的批准件到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暂未建立的,可直接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填写《记者站登记表》(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领取《记者站登记证》(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登记机关对已登记注册的记者站,应于注册后30天内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介上予以公告。
第十二条 对记者站的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记者站的记者主要应是该报社编制内具有新闻专业技术职务并专门从事新闻采访的人员;个别有特殊情况的,也可以由建站所在地政府编制委员会专门向该报社记者站下达编制指标调人,或从所在地本系统管理机关内正式行文借调。所调人员必须具有相当于记者或记者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并专职为该报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第十三条 报社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所属记者站进行领导和管理,在记者站的资金、人员编制、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必要保证,并切实承担政治、经济、行政方面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第十四条 记者站除接受报社的领导和管理外,还应接受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 正在申请而未获批准的记者站,其筹备组织或人员不得以该记者站名义对外进行公开活动。
第十六条 经批准建立的记者站,必须公开挂牌,方可开展业务活动。经批准登记的记者站在3个月内仍不挂牌开展活动的,由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如需继续建站,须重新申请和审批。
第十七条 《记者站登记表》的登记项目有变更(如人员、办公场所等)时,需提前到登记机关履行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 《记者站登记证》的有效期及换发时间,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规定。
第十九条 报社准备撤销记者站的,应向原审批机关提出撤销文件,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记者站因违反管理规定或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被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撤销的,应办理注销登记手续。记者站撤销的善后事项由报社负责处理,公章上交登记机关。
记者站注销登记后,应由登记机关于30天内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介上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 报社或记者站违反本办法的,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查处,根据情节轻重可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一)警告;
(二)通报批评;
(三)没收非法收入;
(四)罚款;
(五)撤销记者站登记。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二十一条 凡假冒、伪造、变造“记者站登记证”或盗用记者站名义进行活动的,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或会同其他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未经批准和未履行登记注册手续的记者站,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或会同其他管理部门)予以取缔。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新闻出版署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
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60号)精神,我们制定了《劳动预
备制培训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二○○○年四月七日

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

为落实劳动预备制培训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
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60号),
制定本办法。

一、培训对象

(一)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意的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

(二)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
生。

(三)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引导组织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初、高中毕业生
以及城镇失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二、机构认定

根据当地培训任务的要求,通过申报、评估,认定一批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
高、专业设置合理的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或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劳动预
备制定点培训机构,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定点培训机构的名称、地址、专业设置情况。

三、专业设置

(一)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依据国家职业分类,调
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设符合就业需求的培训专业。

(二)就业服务机构(包括乡镇劳动服务机构)要对城乡劳动力资源和用人单位
用工需求进行调查,及时发布职业需求预测信息,指导定点培训机构合理设置培训专
业。

四、培训招生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象凭初、高中毕业证书报名免试参加培训,各地可将劳
动预备制培训登记报名与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招生结合进行。

(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以及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应开设专门窗口,公布劳动预备
制培训专业,发布定点培训机构招生广告,指导和组织前来求职的初、高中毕业生参
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五、培训期限

(一)根据培训对象和岗位需求,确定劳动预备制培训期限。城镇初中毕业生初
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中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2年以上;城镇高中毕业生
中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高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2年以上。特殊职业(工
种)的培训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一般岗位新生劳动力的培训期限可适当缩短


(二)已实现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可在就业地参加培训,培训的期限、内容和
形式可根据城市用工需要或职业(工种)特点灵活掌握。

六、培训内容

(一)按照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基本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期限2年以下的课程采
用基本素质、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4个模块进行教学。

(二)国家规定的就业准入职业(工种)和通用工种培训,执行部颁劳动预备制
培训计划、大纲,其他工种的培训计划、大纲,由各地遵照部颁培训计划、大纲自行
制定。

(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由各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七、培训形式

(一)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全日制为主,其他人员可采取
非全日制、学分制与学时制相结合或参加远程培训等形式。

(二)参加1年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直接
转为技工学校学生,学习期限连续计算;参加1年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的高中毕业生可
参加高级技工学校学习。

(三)具备一定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可与其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多渠道、多
层次培养人才。

八、培训证书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
证书;参加技术工种培训,取得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证书后,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
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中级技能水平的优秀学员,可通过相应考试,获得技
工学校毕业证书。

(二)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证书、职业学校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预备
制培训人员就业的凭证。

九、培训经费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所需经费,原则上由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政府给予
必要的支持。

(二)定点培训单位对学员收取培训费,参照当地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收费标
准执行,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可酌情减免培训费用;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技工
学校,根据招生人数,按当地生均经费标准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费(技工学校经费科目
);用人单位委托定向培训的,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培训。

十、就业服务

(一)就业服务机构要把取得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证书、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
业资格证书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纳入劳动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根据国家就业方
针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双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

(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与劳动预备制定点培训机构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对学
员进行职业指导,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就业方向,并提供存放档案等服务,指导和
帮助学员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