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体育市场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5:11:01   浏览:875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北省体育市场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湖北省体育市场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6年11月22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保护体育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境内体育经营活动和经营场所的管理。
第三条 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健康有益的体育市场经营活动;鼓励和支持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经营者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任务和培育优秀体育人才服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努力培育和促进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市场的发展,加强对体育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自觉接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体育市场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
第七条 体育市场管理范围包括:
(一)经营性的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度假村(区、营)和其他有固定设施的体育经营活动场所;
(二)经营性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
(三)经营性的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
(四)经营性的体育培训活动;
(五)体育集资、赞助、中介服务、广告;
(六)其他体育市场经营活动。
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具体项目,由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体育项目或者国际体育组织认定的体育项目予以确定并公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际工作中因管理权限发生争议的,由省人民政府裁决。
第八条 申请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营内容有益身心健康;
(二)有必要的资金和相应的设备;
(三)有符合治安、消防、交通、卫生、环境保护和安全救护要求的适当场所;
(四)场地、器材应符合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有关标准;
(五)对从业人员有特殊要求的体育经营项目,需有经过专业岗位培训合格,具备专业知识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体育市场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上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下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体育市场管理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体育市场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有关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体育市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体育市场经营场所;
(三)建立和健全体育市场管理制度;
(四)按管理权限审批或审核各类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会同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物价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管理;
(五)监督检查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权限独立查处或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六)培训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对经专业岗位培训合格者按有关规定核发专业岗位证书;
(七)其他有关事项。
第十条 对专业性强或技术要求高或危险性大的体育经营项目的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由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县(含自治县、县级市、省辖市的区,下同)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权限审批、发放许可证并实行验证制度。
临时性的体育经营活动,实行许可证一次性审批。
《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体育市场管理实行稽查制度。体育市场管理人员对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必须出示执法检查证件。
第十一条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向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经营者收取管理费和《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工本费,费用的收取、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物价、财政部门会同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章 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管理
第十二条 申请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的经营者,应当持有与参加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合同,租用他人场地、设施的,还应持有与所有权人签订的合同,向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场所所在地的相应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经营者的资格及活动实施方案等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规定的,及时予以批准。
第十四条 在本省境内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其名称、徽记、旗帜及吉祥物等标志,举办该项活动的经营者享有经营权,并依法予以保护。
第十五条 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的经营者不得擅自变更活动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因故确需变更的,须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活动的经营者,应对参与活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的安全负责,观众人数不得超过举办该项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场所的容纳限度。
凡不宜于未成年人参与的项目,不得准其参与。

第四章 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管理
第十七条 申请举办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由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审查批准。
第十八条 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和相关服务必须明码标价,严禁非法牟利,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的从业人员,凡需具备特殊从业资格的应经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业。
第二十条 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影响正常社会秩序。

第五章 经营性体育培训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举办经营性体育培训,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其招生范围进行审批。跨市(地、州)招生的,由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跨县招生的,由市(地、州)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其他的由所在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体育培训从教的健美师、武术教练、拳师、气功师等,必须经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取得等级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业。
第二十三条 举办经营性体育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应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严禁以培训名义诈骗钱财。
第二十四条 从事武术、健身气功、拳击、散打、搏击、跆拳道等项目培训且学制在半年以上的,须有完整的培训计划、武德教育教材和规范的场地设施,保证培训质量。

第六章 体育集资、赞助、中介服务、广告管理
第二十五条 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需要有偿转让电视播映权的,由经营者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六条 通过体育集资、赞助、广告、销售体育彩票和建立体育基金等方式筹集体育资金的,应按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报经批准,并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建立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报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到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为体育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技术咨询、策划组织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服务的,应经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其从业资格后,方可办理有关从业手续。
第二十八条 各项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广告、海报内容必须真实合法,发布体育广告必须符合广告管理的规定并报经法定审批部门批准。

第七章 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的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类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由经营者依照消防、治安等方面的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和治安保卫人员,负责维持秩序,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第三十条 凡属对场地条件、器材设施、指导人员等有特殊要求的高山滑雪、攀岩、滑翔、摩托艇等体育市场经营项目,经营者应报请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十一条 禁止利用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从事渲染恐怖暴力、封建迷信、帮会、赌博、卖淫嫖娼和其他违法或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禁止经营者以色情或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手段招徕顾客。
第三十二条 禁止携带枪枝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品和其他危险性物品进入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
禁止酗酒者、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入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
第三十三条 非经营性公共场所临时性接纳经营性体育活动的,亦应遵守本章各条规定,并按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批准手续。

第八章 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凡依法取得经营资格,按照本条例进入市场开展正当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体育市场经营者的经营场所、设施、设备。
体育市场经营者除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纳税和交纳有关费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向经营者索取费用和要求其提供无偿服务。
第三十六条 体育市场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法律保护。因经营者方面的原因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者应当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七条 体育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诉,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章 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八条 对在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中,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增进群众身心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各级人民政府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检举、揭发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功人员和秉公执法、为我省体育市场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 在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中,有违反《体育法》行为的,按《体育法》的规定处理;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按下述规定处罚:
(一)未经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擅自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或未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的,由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按其非法所得收入的1-3倍处以罚款。
(二)雇用或聘请未经专业岗位培训并取得专业岗位合格证的从业人员,从事体育项目的教练技术培训、应急救护等工作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收缴其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三十一条规定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收缴其《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协助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一条 体育市场管理人员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玩忽职守的,情节较轻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凡在本条例发布前已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依法补办审批手续。



1996年11月2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铁路运输货物、行包保安押运暂行办法

铁道部


铁路运输货物、行包保安押运暂行办法
1992年8月20日,铁道部

第1条 为做好铁路承运货物、行包运输途中的押运工作,保障运输物资(含货物、行包,下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公安部、铁道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2条 凡须押运的铁路保价运输物资和托运人、收货人要求押运的货物、行包,均可由铁路保安服务公司承担押运,实行有偿服务。必要时可由铁路公安机关派干警带领保安人员押运。
铁路保安服务公司承接押运货物、行包时应与铁路保价机构(或托运人、收货人)双方签订合同。合同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托运人和收货人名称;
2、发站和到站;
3、保安货物的自然状况;
4、保安方式;
5、交接手续;
6、违约责任;
7、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3条 铁路押运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所押货物、行包运输途中的安全,预防和制止盗窃、哄抢,防范破坏、火灾、爆炸等事故(件)的发生。
第4条 各级铁路运输部门对押运的货车应按到站集中编组并靠近守车,减少站停或站停时间。
第5条 押运方法
(一)原则上实行全程押运。承押的货物、行包如运程较远,或跨越两个以上铁路局以及需要中转的,承押全程有困难的,承押单位可商请有关铁路保安服务公司分区段押运。
(二)每次押运所需人数,可根据所押物资的贵重程度、数量和途经区段的治安情况,由承押的保安服务公司确定,但整车货物不得少于两人。
(三)对已签订押运合同的运输物资,车站应在开车前十二小时将需要押运货车的到站、品名、保价金额、车种、车号、车次通知承押的保安部门。
(四)保安部门承押前,应会同货运部门提前检查所押货车的门窗、施封、苫盖、捆绑等情况是否良好,符合安全标准的方可承押。对于押运的行包,应会同客运部门提前检查行包的状态是否完好,是否符合要求。押运行包的保安人员,可乘坐行李车。
(五)承担押运任务的保安人员可以乘坐守车,无守车的可乘坐所押车辆或其它车辆。
(六)运行途中,押运人员要经常检查所押物资的安全状况,发现异状时,应与车长(或车站)共同检查确认,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七)全程押运的物资到达终点后,发现异状时,押运人员应与到站共同卸车,确认物资数量和状态,并在货运记录上签字;未发现异状时,应由到站在交接簿上签证。
(八)区段押运的物资,交方押运人员应与接方押运人员办理交接。无接方押运人员时应与车站办理交接。有异状时,由交方出具证明;无异状时,接方(或车站)在交接簿上签证。
第6条 押运人员职责、权限
(一)坚守工作岗位,运行中注意了望,站停时认真巡视、看守,不得远离所押物资。
(二)劝阻、制止闲杂人员接近所押列车、车辆。
(三)对偷拿、哄抢、损害、盗窃押运物资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就近车站和公安部门报告情况,做好现场保护,配合有关部门清点物资,做好登记工作。
(四)遇有违法犯罪分子侵害押运目标和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使用配备的防卫器械进行正当防卫。
(五)所押车辆在运行中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情况时,应及时与运转车长取得联系,积极参加抢救,并主动向就近车站和公安机关反映情况。
(六)押运中可以使用铁路电话。必需拍发铁路电报时,可商请有关车站或铁路公安部门给予协助拍发。
(七)押运中要主动与车站、铁路公安部门及所押物资的机车乘务员、运转车长、列车长、行李员勾通情况,搞好工作配合。
(八)由押运人员造成的物资损失,应按照合同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7条 押运人员守则
(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铁路货物运输规程》中规定的《押运人员须知》。
(二)严禁利用押运之便走私贩私、私带乘客。
(三)押运途中,不准饮酒。在守车以外的其他车辆内严禁使用明火。
对违反上述规定,造成损失的,保安服务公司应按照章程给予处罚。
第8条 沿途铁路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押运人员的工作,发生货物、行包被盗、被抢时,要及时派人赶赴现场,按照有关规定立案查处。破案后,赃物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9条 押运服务费收取
(一)押运服务费,铁路保价机构提出押运的,收费标准由保安服务公司与保价机构协商,按有关规定办理;托运人、收货人提出押运的,收费标准按当地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
(二)需要有关保安服务公司分区段押运的,由受理押运的保安服务公司按照协议,支付有关保安服务公司劳务费。
(三)需要由铁路公安机关派警力实行武装押运的,所需费用由保安服务公司或保价机构与铁路公安部门共同商定,从押运服务费中支付。
第10条 保安押运人员执行押运任务时应持有保安押运证,保安押运证由铁道部公安局统一制定。
第11条 各保安服务公司要按规定,定期向部报告工作情况。
第12条 各铁路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13条 本办法由铁道部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14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的决定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的决定


(2001年11月2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
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
二、第三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提出辞职。”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